今年 9 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报告强调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心血管疾病死亡仍舊首位,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心血管病,每13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1人是心肌梗死。
11月份聽到的最痛心的事件莫過于,足球巨星叠戈-馬拉多納突發心梗搶救無效去世。據媒體報道馬拉多納從昏迷到去世,僅僅堅持了12分鍾,而這個過程馬拉多納只說了一句話:“我很難受”。
一代球王馬拉多納的意外離世,爲9游会APP官网敲響警鍾,也使心梗成爲了關注的焦點。
從全球角度來看,胸痛懷疑心肌梗死(AMI)是急診科就診的主要原因。除了心電圖(ECG)和臨床症狀,連續測量心髒肌鈣蛋白(cTn)是排除或者診斷AMI的關鍵。
胸痛病人入院檢測流程如下:

注:ACS-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ECG-心電圖;UA-不穩定性心絞痛;NSTEMI-非ST段擡高型心肌梗死;STEMI-ST段擡高型心肌梗死。
心肌細胞損傷後,細胞內物質進入血液循環,某些指標能較爲特異和敏感地反映心肌損傷,稱爲心肌損傷標志物。cTn對心肌損傷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成爲診斷AMI的首選心肌損傷標志物。
注:cTn是心肌損傷的確定標志物,是診斷AMI的首選生物學標志物。
cTn是橫紋肌收縮的一種調節蛋白,是骨骼肌和心肌的結構蛋白。cTn大部分爲結合型的心肌細胞細絲結構蛋白,少量(5%~8%)爲遊離狀態,存在于細胞質中。當心肌缺血時,在胞漿中遊離的少量cTn首先迅速釋放進入血液循環,隨後外周血中濃度迅速升高,發病後4h內即可測得。隨著缺血壞死加重,心肌肌絲緩慢而持續的降解,cTn不斷釋放進入血液,升高持續時間可長達2周。
一般認爲,由于cTn檢測方法有多種,各種方法之間多不具有可比性,采用觀察比較絕對值的方法只適合于特定的某一方法或特定場合。采用觀察比較相對百分比的方式更有普適性,如果相鄰的兩次cTn檢測值變化(增高或增高後降低)>20%,一般認爲很可能是急性心肌損傷;如果變化<20%,很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心肌細胞損傷。
cTn增高並不都是心肌梗死。cTn增高只是表明有心肌細胞病理損傷,而引起cTn增高的原因有很多種。一般將可引起cTn增高的病因分爲心髒疾病和非心髒疾病(肺栓塞等)兩大類。
絕大多數情況下,cTn能准確反映心肌壞死,但臨床醫生應排除以下情況:①肌鈣蛋白釋放入外周循環時間窗未到,采用常規方法,一般需發病6h後;采用hs-cTn,在發病後即刻或發病後1~2h即可檢測到。②肌鈣蛋白釋放入外周循環時間窗未到但患者已猝死。③檢驗試劑不可靠。④STEMI患者極早期接受血運重建,肌鈣蛋白未升高。
目前临床使用的POCT检测系统,其检测敏感性如何?重复性如何?等等問题,一直困扰着临床诊断。那什麽是“好”的cTn?
因此臨床檢測cTn至少應具備以下特質:
1、具有准確、及時的AMI診斷能力,特異性好,臨床認可的敏感性;
2、早期、准確的ACS危險分層辨別能力,即高靈敏度及極低值穩定可靠的檢測能力;
3、優秀的AMI診斷、病變程度、療效及預後判斷能力,即檢測範圍既低又寬(檢驗要結合臨床高值的具體結果,超過檢出限一定要稀釋後再測);
4、進行性慢性結構性心肌損傷的判斷能力,即高敏感且特異性好[1];
5、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判斷能力,即穩定的檢測能力;
6、試劑抗幹擾能力強,試劑穩定性,效期長;
7、檢測標准化;出結果快(使用肝素抗凝血漿、全血檢測)[2,3]。
9游会APP官网_9JY会_9游真人在线心肌肌鈣蛋白I檢測試劑(熒光免疫層析法)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産品注冊證書:京械注准20192400318;试剂测定范围 0.2 ng/ml~ 50 ng/ml。加样量少,仅需 60 ul 血型/血浆或 70 ul 全血;15 min内出检测结果。9游会APP官网_9JY会_9游真人在线具有10年层析试剂的研发经验,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可适应不同体量终端需求,更好的服务终端客户,为临床提供及时且准确的判断依据。
從臨床檢驗科的角度講,目前在我國肌鈣蛋白檢測的質量上千差萬別,尤其敏感性可能相差成千上萬倍。若僅開展cTn檢測,難免會造成臨床的困惑。因此,爲提高檢測的准確性,建議同時開展CK-MB和Myo檢測,有效幫助臨床診斷心肌梗死,降低漏診率。9游会APP官网_9JY会_9游真人在线後續即將推出的的心肌三聯檢項目(cTnI、Myo、CK-MB)可以爲臨床診斷提供更多選擇,試劑性能優良,提高心肌梗死診斷能力的同時,爲臨床診斷提供更多的便利。
[1] 张真路, 周新. 高敏肌钙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J], 2014, 37(7):555-558.
[2]《基層醫院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診療中心肌肌鈣蛋白檢測應用專家共識》撰寫專家組,基層醫院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診療中心肌肌鈣蛋白檢測應用專家共識.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6,15(10):753-757.
[3] 张真路. 如何面对新一代高敏感肌钙蛋白检测时代的到来.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J], 2012, 35(12):1081-1086.